最新消息

304不鏽鋼調理盆、餐盤、保溫桶怎麼挑?餐廳團膳採購全攻略

304不鏽鋼調理盆

目錄

餐廳或團膳公司在採購不鏽鋼用品時,最怕買到「假304」或不適用的產品,不但增加維修與報廢成本,更怕發生食安問題惹禍上身。

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,就能挑到既安全又耐用的器具:像是餐盤要好堆疊、料理盆要看容量和厚度,還要依情境分成菜盆、冰淇盆、展示用沙拉盆,保溫桶更要注意內外膽材質和結構。

這篇文章就用簡單好懂的方式,帶你一次看懂採購要點,讓餐廳出餐更順暢、省錢又放心。

斜口食品箱堆疊

304、316與430 不銹鋼材質怎麼選?

 

304不銹鋼的優勢:餐飲業採購首選

 

為什麼 304 是主流?

  • 耐蝕性與價格的平衡:典型「18/8」(約 18% 鉻、8% 鎳) 配比,對多數食材(油、鹽、酸鹼稀溶液)具足夠耐蝕性,同時維持可接受單價。

 

  • 加工與焊接友善:深抽、旋壓、壓延與點焊/氬焊穩定,適合大量生產餐盤、料理盆、保溫桶內膽。

 

  • 表面選擇多:霧面(易清潔)、亮面拋光(展示友善)、拋砂髮絲紋(耐刮外觀佳),能依用途取捨。

 

  • 庫存與供應穩定:料源普及、交期可控,適合連鎖與團膳標準化採購。

採購決策小抄

  • 一般餐廳/中央廚房:304 為預設材質

 

  • 若長期裝鹽滷、醃漬液或高溫清洗週期密集:選 304 加厚板 或升級 316(見下)。

 

  • 與供應商確認:材質證明(材料出廠證明/成分檢測)+表面等級(如 2B/BA)+成品厚度

316不銹鋼的定位:高鹽與醫療餐飲必備

 

什麼時候該選擇 316?

  • 抗氯化物更強:加入鉬(Mo)後,對鹽分、海風、含氯清潔藥劑的點蝕/縫隙腐蝕有更佳抵抗力。

 

  • 高風險場域:沿海廚房、海鮮重鹽配方、長時間鹽滷/醃液接觸、醫療餐飲(衛材嚴格、消毒頻率高)。

 

  • 全生命週期成本優勢:雖單價更高,但在高腐蝕環境可顯著降低維修與報廢率,長期來看成本更可控。

採購決策小抄

  • 日均接觸鹽(>2% w/w)或含氯清潔→ 選擇 316。

 

  • 保溫桶/儲液桶長時間裝鹽湯、海鮮高湯 → 內膽用 316、外膽可 304 控制成本。

 

  • 生產廠商挑選:選擇會提供保固的負責廠商,並注意清潔藥劑成分。

430 不銹鋼的選擇:成本限制及短暫使用

 

何時可考慮 430?

  • 成本最低:鐵素體系、無鎳,對非酸鹽、低腐蝕環境尚可;適合短期/低頻非直接接觸酸鹼性介質的外觀件、配件。

 

  • 限制明確:耐蝕性、成形延展性與焊接性皆不如 304/316;不建議作為長期接觸食材的主體

 

  • 磁性存在:便於簡易區分,但磁性不是判斷真偽的唯一依據(304 冷加工亦可帶弱磁)。

採購決策小抄

  • 可用於餐檯托架、底座等非關鍵件;勿用於酸鹼性介質或長時間浸泡的容器。

 

  • 若因預算需選擇 430,務必:提高厚度+選擇表面處理+縮短保養/更換週期

 

  • 選擇明確標示「430 不銹鋼」,避免購買到2字頭工業用不銹鋼。

常見不鏽鋼材質比較

 

材質耐蝕性成本適用場景
304餐具、料理盆、保溫桶
316極高沿海、醫療餐飲、高鹽料理
430經濟型餐飲器具,短期使用

調理盆採購:規格、分格設計與耐用性

 

尺寸與分格的標準化

 

為什麼要標準化?

標準化尺寸能提高堆疊效率、縮短出餐時間,且方便統一管理。

  • 格數建議:自助餐/團膳多採 4–8 格;熱菜/主食可放較大的調理盆,冷菜/配菜放小的,避免油水互串。

 

  • 常見尺寸1/1和1/2較適合被中央廚房及自助餐等用來分裝各式的食材或是完成的菜餚;家用或攤販則適合用1/3以下尺寸來分裝需要使用的配料食料。

 

  • 調理設備適配:商用烤箱常用 400×600 mm 烤盤;採購前確認餐盤外徑與高度,確保大小可適配調理設備。

厚度與邊緣設計

 

厚度=耐用度與全生命週期成本

  • 厚度參考(供比選):
    • 經濟型:≈ 0.5–0.6 mm(適合低頻使用,易凹)。
    • 主流耐用:≈ 0.6–0.8 mm(中央廚房/團膳採用)。
    • 加厚耐撞:≈ 0.8–1.0 mm(軍營、集中清洗環境)。

 

  • 加厚/滾邊:增加抗變形,端握更穩;圓角拋光或滾邊可避免割手,但是滾邊較容易藏汙納垢難清洗。

 

  • 加強抗凹設計:調理盆邊緣是否有補強造型,加強邊緣的強度。

 

  • 表面加工:2B 霧面價格較平價、易清潔;拋光亮面適合前場展示但需更謹慎養護,價格也較高。

調理盆採購情境建議

 

使用者建議尺寸/格數特點
學校1/1、1/2、1/3加厚邊緣,耐用度高,可堆疊
餐廳1/2以下食材分裝,安心存放
團膳/機關2/1、1/1、1/2、1/3份量大,依菜品分裝,避免影響菜餚調味

加值建議

  • 專用密封上蓋:外送/長距離移動時降低潑灑與污染。

 

  • 專用不銹鋼蓋:能向上堆疊,減少運送的空間及汙染。

 

  • 雷射標示:分時段或部門管理(早/午/晚班、葷素分區),提升營運可視化。
三格餐爐

調理盆採購:菜盆、冰淇盆與沙拉盆

 

菜盆(炒菜備料、醃漬)

容量建議:8–15L(大批備料可至 20L)。

  • 盆壁/厚度:建議 ≥0.7–0.8 mm;高頻翻拌、重物醃漬不易凹陷。

 

  • 漏盆型:寬底及側邊增加孔洞,清洗備料更方便;可與同大小更深尺寸搭配使用。

 

  • 邊緣/握持:加厚+圓角,搬動不割手、端握省力。

 

  • 耐介質:長時間接觸酸鹽(醬油、鹽滷、醋)建議 304 加厚;重鹽工況可評估 316 內胆。

 

  • 作業分流:不同菜別分盆使用或貼標(葷/素/過敏原),配合 HACCP 降低交叉污染。

冰淇盆(甜點與冷藏備料)

容量建議:3–5L(常見 3.5/4/5L)。

  • 低溫適性:邊緣需加厚,避免冷縮變形;盆壁 ≥0.6–0.7 mm。

 

  • 匹配設備:確認外徑/高度與冷櫃、急速冷卻/冷凍盤層距相容;可直上製冰水浴或冰槽。

 

  • 表面處理:2B 霧面不滑手、抗指紋;內壁細緻度佳者更利於刮除霜屑與奶脂。

 

  • 衛生管理:建議搭配密合上蓋與日期標籤,甜點基底與果醬分盆存放。

 

  • 器具相容:與刮刀、打蛋器、立式攪拌頭配合時,選抗刮內壁,延長使用壽命。

沙拉盆(冷檯與自助餐檯)

容量建議:2–5L(分批補餐保鮮度最佳)。

  • 展示效率中淺深度設計,食材一目了然;盆口略寬、利於前場快補。

 

  • 材質要求內外皆 304,因直接接觸生鮮(生菜/水果/冷盤);邊緣圓滑避免刮傷客人或員工。

 

  • 標準尺寸:如搭冷檯/沙拉吧,優先採 GN(Gastronorm)相容 規格(1/1、1/2、1/3…),確保槽位貼合與上蓋共用。

 

  • 週轉/收納:可套疊、盆口不卡手,搭配透明上蓋或擋罩;尖峰期更換快速、離峰堆疊省空間。

 

  • 衛生控管:建議每個品項一盆、含過敏原標示;更換盆時同步更換夾勺,落實前後場清潔動線。

料理盆採購情境與容量建議

 

使用情境建議容量特點
菜盆8–15L厚盆壁、耐酸鹽、適合大量備料
冰淇盆3–5L加厚邊、耐低溫、適合冷藏甜點
沙拉盆2–5L中淺深度、展示清晰、可堆疊

挑選策略

  • 關鍵尺寸:直徑/長寬、高度、外徑與堆疊高度;先量冷檯槽位/盤架/容量再下單。

 

  • 標示清楚:要求標籤標示清楚(SUS304/尺寸/製造日期),利於庫存與盤點。

 

  • 組合策略:多種尺寸一起採購,兼顧備料、製程與展示動線。

保溫桶採購:雙層結構與保溫效能

 

真空層 vs 發泡層

 

在選擇保溫桶時,結構是影響保溫效果與成本的最大關鍵:

  • 真空層設計:利用「內外層抽真空」阻斷熱傳導,保溫與保冷效果最佳。適合高端餐飲、醫療院所或需長時間維持溫度的餐飲服務,但價格相對較高,且需要小心避免撞擊導致真空失效。

 

  • 發泡層設計:以聚氨酯或其他發泡材質填充在雙層之間,保溫能力中等,但具備耐撞、耐摔的優勢,成本較低,適合團膳、工地或外送業者在高流動、高碰撞的環境下使用。

採購重點:若品牌形象與精緻度優先,可選真空層;若耐用性與成本控制優先,發泡層更合適。

內外膽材質要求

 

  • 內膽:必須採用 SUS304 不鏽鋼,直接接觸食材,才能確保長期不釋放有害物質、抗酸鹽與耐高溫清洗。

 

  • 外膽:建議同樣使用 304,外觀不易生鏽,長期使用下仍能保持專業形象,對餐飲品牌尤為重要。

 

  • 結構強度:選購時要確認是一體成形或是焊接加工,避免使用中產生破裂。

保溫桶結構比較

 

類型成本保溫效果適用產業
真空層極佳極端氣候環境、醫療院所
發泡層中等團膳、外送、餐飲

小結:真空層保溫桶適合溫度穩定優先的場域;發泡層保溫桶則適合高頻搬運、耐用性與成本控制優先的場景。

選購時務必確認內外膽材質、密封件設計與清潔便利性,才能兼顧食品安全與營運效率。

 

不銹鋼常見誤區:磁性測試並非唯一標準

 

  • 「會吸磁=不是 304」錯誤:304 為奧氏體不鏽鋼,但在冷加工(拉伸、彎折)後可能產生馬氏體化而出現弱磁性;不能據此判定造假。

 

  • 「304 永不生鏽」誤解:鹽霧、酸鹼、氯化物、殘留清潔劑與長期積水都可能導致茶色鏽斑/點蝕;正確做法是即洗即乾、定期去垢與被動化維護

 

  • 「越亮越好」迷思:拋光亮面展示漂亮但較不耐刮;後場高頻使用多選霧面更實際。

 

  • 「只有內膽要 304」風險:保溫桶外膽若用低等材質,長期搬運/潮濕更易斑鏽,品牌觀感與衛生稽核都會受影響。

 

  • 「強力去污更乾淨」誤區:含氯漂白或強鹼清潔會加速點蝕;請改用中性清潔+正確消毒,頑垢再用檸檬酸/小蘇打處理。

不銹鋼調理盆 總結

 

餐飲業或團膳公司在採購不鏽鋼餐具時,常常會被材質和規格搞得頭很大。

其實抓住幾個重點,就能避免踩雷:304 是最常見的主力,價格與耐用性兼顧;316 適合高鹽或醫療餐飲,雖然貴但更耐用;430 雖便宜,但只適合短期或一次性用品

調理盆要看尺寸與厚度,也要依照使用習慣挑,保溫桶則要分清楚真空還是發泡結構。

最後別忘了正確清潔與驗收,像是檢查厚度、材質證明、避免「磁性判斷」的誤區。

只要把關細節,才能讓餐廳出餐更順暢、食安更有保障。

不銹鋼 常見問題FAQ

 

Q1:不鏽鋼餐具需要多久更換一次?

雖然 304 不鏽鋼耐用,但長期高頻使用會出現刮痕或鏽斑,影響使用觀感,建議不銹鋼產品 1–2 年做一次汰換評估,保溫桶則依密封與保溫效果判斷。

 

Q2:調理盆可否進烤箱或微波爐?

一般 304 不鏽鋼 可進烤箱,但不適合放進微波爐(會反射電磁波);若要高溫烘烤,建議選擇厚板以避免變形。

 

Q3:如何判斷保溫桶的保溫效能是否下降?

若同樣容量、溫度的熱湯放置後 溫降速度明顯加快,或外壁出現異常「結露」,可能表示真空層失效或密封圈老化,需要檢修或更換。

 

Q4:餐廳如何管理不同容量的調理盆?

建議搭配 顏色標籤/雷射編號,或按食材類別(葷、素、過敏原)區分,避免混用造成交叉污染。

 

Q5:304 與 201 不鏽鋼差在哪?

201 含鎳量低,且與 304 相同不帶磁性,以目視無法分辨,但耐蝕性遠比不上 304,價格雖更便宜,但容易生鏽;不建議在餐飲業大規模使用,購買產品時務必確認產品是否有明確標示材質。

 

Q6:不鏽鋼餐具可以和鋁或塑膠容器混用嗎?

可以,但要避免 長時間酸鹽交叉存放,否則可能導致金屬反應或加速老化。

相關文章

詢價車